戰國時代pos機
1、春秋戰國時期的工業的演變
一、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得到飛速發展,工業經濟開始了萌芽。二、這一時期的工業主要有冶鐵業、紡織業、制鹽業和制漆業。
三、冶鐵業方面,在入春秋以后,以鐵鑄造農具的事情就已逐漸普 遍起來。《國語•齊語》所記載的管仲對齊桓公說的話,可以說明這種情形。管仲 自然是指青銅,惡金應該就是鐵了。根據這段文字的記載,在當時冶鐵的技術還是有待于繼續改進,鐵的制品也許還相當粗糙,不能和青銅相比擬,因而被人稱 為惡金。到了戰國,冶鐵業更有了很大的發展,當然會使當時的生產有了很大的進步。 孟子在質問許行的弟子陳相時,即曾問過:“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不是使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在當時已成為普遍的事實,孟子也不至于沖口而出,以此質問陳相的。《管子》書中更具體說明當時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農具的名稱。 戰國時代煉鋼也有了卓越的成就。這個時代 著作的《禹貢》,其中所載梁州的貢物就有鐵和鏤。《尚書正義》說是鏤者可以刻 鏤,故為鋼鐵。事實上各國鑄造的兵器到這時已經不分什么美金和惡金,不僅以 鐵制兵器,而且以鋼制兵器,所以煉鋼事業不僅為梁州所特有,就是中原各地也 是不少見的。 戰國時代以冶鐵煉鋼著名的地方,當推宛、棠溪及邯鄲等處。
四、紡織業方面,絲與麻在當時已經開始大量生產,因此與絲和麻相關的紡織業也開始萌芽。《周禮》中有典絲的專職官吏。紡織業的發展也為人民服裝面料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制鹽業方面,戰國時代,齊國仍以鹽利作為富國的基礎。晉國的鹽利則歸于魏國的范圍。戰國時代繼春秋中葉之后,制鹽業引起了統治階層相當的重視,濱海的鹽田至少到戰國時代就已經被開發利用了。
六、制漆業方面,根據《禹貢》記載,莊周曾為蒙的漆園吏。在漆園設官吏,可見當時統治階層對制漆業的重視程度。伴隨制漆業的興盛,漆器的生產也開始逐步繁榮,到了戰國后期,已經成為貴族家中必不可少之物。 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中開始使用鐵器和推廣牛耕技術,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青銅器的產生和制造,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上逐步廣泛使用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2、中國戰國時期的時代背景
戰國時期的時代背景: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混戰,國際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東周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后來晉國內亂,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韓、趙、魏六家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并。
不久,三家又將晉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聞喜縣)、絳州(今山西翼城東南)外, 也都瓜分了。這時的晉國國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見三家大夫(三家分晉)。
齊國卿族田氏到陳完的第五世孫田恒,聯合鮑氏,滅了當時專權的欒、高二氏篡奪齊國政權(前386年田氏代齊)。后來燕國崛起,秦國中興,及其它一些小國陸續的被吞并或淪為附庸。到了戰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
擴展資料
戰國時期,鐵器開始出現與使用,取代了石器而與青銅器同時并進使用,商業的繁榮促進了貨幣的發展,而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農業進一步發展,各國人口增多。手工業的冶鐵、青銅器鑄造、漆器、絲織業的生產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大力發展。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加劇。諸侯國兼并土地戰,爭奪生存空間,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
隨著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后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爭斗,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斗到最后,剩下韓、魏、趙三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91),田和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布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酷政治法則。
于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
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欲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頻繁。
1、背景公元前403年,東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冊命了韓、趙、魏三家列位諸侯,由此戰國七雄局面正式形成。從春秋時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諸侯,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國,東田姓齊國,中原三晉(趙國、魏國、韓國),南羋姓楚國,北姬姓燕國此七國最強。史稱“戰國七雄”。各家的兼并戰爭使得諸侯變少了,勝出者疆域變大了,人口變多了,財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財富,都集中在了少數幾個諸侯手里。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沖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戰爭烈度也急劇上升。在彼此間不斷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謀求在競爭中生存下來,并且富國強兵成了各國決策層的首要考量目標。在此時代出現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變法改革應時展開,戰國時代的大幕也隨之拉開。
2、簡介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東周的后半期,但東周在戰國后期(前256年)即已被秦國滅亡,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并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里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后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春秋時期已經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經過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的無數次兼并戰爭,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為秦、齊、楚、燕、韓、趙、魏,這七個國家被稱作“戰國七雄”。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國。小國尚有鄭、衛、東周、魯、滕、鄒、費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戰國”之名源自西漢劉向編注的《戰國策》。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打敗智氏,繼而瓜分晉國,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由于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并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涌現出了大量為后世傳誦的典故。戰國時期也塑造了帝制中國的雛形。 背景
公元前403年,東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冊命了韓、趙、魏三家列位諸侯,由此戰國七雄局面正式形成。從春秋時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諸侯,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國,東田姓齊國,中原三晉(趙國、魏國、韓國),南羋姓楚國,北姬姓燕國此七國最強。史稱“戰國七雄”。各家的兼并戰爭使得諸侯變少了,勝出者疆域變大了,人口變多了,財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財富,都集中在了少數幾個諸侯手里。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沖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戰爭烈度也急劇上升。在彼此間不斷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謀求在競爭中生存下來,并且富國強兵成了各國決策層的首要考量目標。在此時代出現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變法改革應時展開,戰國時代的大幕也隨之拉開。 中國戰國時期國力最強盛的秦、齊、楚 、趙 、魏 、韓、
燕七國。中期 隨著三晉的出現和越國的衰落,秦、齊、楚、趙、
魏、韓、燕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晚期 各國之間的兼并更加激烈。楚違背縱約,與秦結
盟,但在齊、韓、趙以及背盟的秦國的兩面夾擊下,一蹶不
振。 經過幾個實力較強的諸侯的掃蕩,春秋時期的數百個國家各自為政的局面已不復存在,天下被七國瓜分.總的來說比之前,局勢要平穩一些.早期封建制度在這一時期產生.
3、戰國時期經歷了怎樣的巨大變革簡短?
春秋戰國發生的這些變革,使它稱為大變革的時代。因為這些變革涉及到各個方面,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革相比較其他時代的變革,對人們未來生活的影響,沒有能比得上的。比如鐵具在當今生活中仍然很常見。比如春秋戰國的思想至今仍然受用。
春秋戰國時期,在我國歷史上無論在政治上思想上還是在經濟上階級關系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革。
在春秋戰國時代,經歷了一次驚天地從所未有的階級關系的重大變革。它使我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它使我國從奴隸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舊的奴隸制度以及舊的秩序逐漸被新的制度,新的秩序所代替。
在政治中,原先的官僚制度被俸祿制度,年末考核制度所代替。這樣國家就可以任意用和選拔政治人才。并且建立并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君主專制的政治體系。
經濟上由于農業的繁榮得到了飛躍的提升,尤其在農業生產其方法工具和技術的改進。鐵耕的推廣與牛犁的使用。這些改變極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每個人在社會上的分工就慢慢的變大了,經濟最基本的商品交換開始被推廣。與此同時手工業在這種背景下也飛速的進展。
經濟上的繁榮使國家稅收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增加,奠定了國家財政的基礎。有利于形成國泰民安的局面。
在這個時期有許多思想的形成,并且曾經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盛相。所以在這一時期,文化也達到了鼎盛。
4、介紹一下日本戰國時期
日本戰國一詞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嚴格說來,日本戰國并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時代爆發之應仁之亂后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也有把江戶時代初期列入的說法)百多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戰國時代(戦國時代/せんごくじだい),簡稱戰國,戰國一詞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所 戰國時代分布圖
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換言之,生處在被后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 嚴格說來,戰國并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時代爆發之應仁之亂后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也有把江戶時代初期列入的說法)百多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 在這個時代,以幕府將軍(也稱作征夷大將軍)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護職威信下滑,原本輔佐守護的守護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為大名。各地大名進而稱霸一方,甚至于成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為可能。 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鐵炮)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中、后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系也逐漸遭到破壞。 混亂超過百年,出現六位能征慣戰、影響大局演變的著名武將,他們分別是:前三雄今川義元、北條氏康、武田信玄;后三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戰國三大梟雄”:齋藤道三、北條早云、松永久秀,其實毛利元就、北條氏康、伊達政宗皆可算是一雄。 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采以現金雇用職業軍人(武士)為其作戰。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于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新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編輯本段日本戰國歷史
雖然室町幕府自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之后便紛擾不斷: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之間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 日本戰國
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直到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的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 戰國時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應仁之亂為主,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成功。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二條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后北條氏,降伏東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故在此采用最后一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由應仁之亂,赤松滿佑刺殺足利義教(征夷大將軍),被山名宗全討伐并平定開始。出現了東西兩大勢力分別是東軍細川聯軍與西軍山名聯軍,結果兩邊的陣營領袖都沒活多久,幾乎同時掛了 應仁之亂結束,真正的將星開始登場,這是 日本的幕府統治式微,各地的大名(軍閥)開始招兵買馬,打算成為“天下人”這時,三位重量級的人物走上了戰國的舞臺,前三雄:今川義元、北條氏康、武田信玄。但他們不知道 新的時代才剛剛到來,有一個人的名字
他叫“織田信長”...織田信長以尾張一國的戰力,在桶狹間以三千軍擊敗并斬殺領有駿河、
日本戰國遠江、三河三國,率領約兩萬五千大軍的名將今川義元(桶狹間之戰)
而崛起。戰后他選擇和鄰國三河的德川家康(統一日本的魔王)結盟,并利用美濃三人眾的倒戈,抓住機會攻陷美濃稻葉山城打敗齋藤氏,開始了他的制霸日本的道路,反正日后的路還很長,等著織田再走,但可惜他擁立的15代將軍足利義昭因為不滿他的傲慢招來了一只龐然大物,武田信玄,并在三方原擊敗德川、織田聯軍(三方原會戰)這兩個意氣風發的少年被前輩打的步步后退 而這時 一個人出現了 他叫豐臣秀吉,他出色的掩護了中軍的撤退 這就是出名的“金歧大撤退” 之后 在德川家康 和織田信長的戰斗下 奇跡出現了 武田信玄掛掉了(日本NB的人一般都是打著打著仗自己死了)之后自不必說 信長與幕府決裂強攻幕府所在二條御所,并逮捕義昭,將其流放至河內國若江城,室町幕府宣告滅亡 與此同時 德川家康在戰斗中越發的成熟,而信長所屬的勢力里面也涌起了一股暗流——臣明智光秀的離心
武田氏衰退后,信長以近畿為核心,向四周快速擴張,遭遇本能寺之變,即重臣明智光秀的率軍背叛,和嫡長子織田信忠先后戰死。隨后 信長也離開了這個他稱霸一時的年代 然后豐臣秀吉接收 卻癡人說夢 妄圖進攻中國 讓萬歷(在中國歷史上一撐死算二流的皇帝)給揍得找不著北了,然后這貨也掛了 然后 我們的大魔王德川家康一瞅 得了 那家伙自尋死路 信長 不要怨我了 于是揮師中國(這個是日本地名)進而統一日本
而這三位就是日本人頂禮膜拜的后三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嚴格說來,戰國并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時代爆發之應仁之亂后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也有把江戶時代初期列入的說法)百多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 在這個時代,以幕府將軍(也稱作征夷大將軍)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護職威信下滑,原本輔佐守護的守護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為大名。各地大名進而稱霸一方,甚至于成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為可能。 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鐵炮)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中、后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系也逐漸遭到破壞。 混亂超過百年,出現六位能征慣戰、影響大局演變的著名武將,他們分別是:前三雄今川義元、北條氏康、武田信玄;后三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戰國三大梟雄”:齋藤道三、北條早云、松永久秀,其實毛利元就、北條氏康、伊達政宗皆可算是一雄。 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采以現金雇用職業軍人(武士)為其作戰。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于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新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戰國時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后,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后逐步統一尾張、近畿,并準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筑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后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后被天皇賜姓“豐臣”,并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日本戰國一詞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嚴格說來,日本戰國并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時代爆發之應仁之亂后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也有把江戶時代初期列入的說法)百多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
你可以了解下主要人物,像織田信長、武田信玄、伊達政宗、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5、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春秋(前770—前476)歷史共294年。在這個時期,西周的分封制、貴族政權逐漸瓦解,社會出現新的變化。
戰國(前475—前221)254年的歷史,是先秦地區性中央集權國家形成、相互兼并到全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建立的過程。
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化令人矚目的是:隨著土地私人占有的發展,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新的貴族地主。與此相應,在政治上表現為“公室”與“私家”的爭斗。自周平王東遷洛陽,直到春秋中期,私家的經濟和政治力量不斷加強,此后以卿大夫為代表的私家與公室的爭斗愈演愈烈,其結果是各諸侯國的公室程度不等地衰落下去,卿大夫逐漸掌握政權。
公室與私家的爭斗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公族與公室的較量。按照周代的規定,諸侯的嫡長子繼承君位,其余諸子分封為大夫,他們是公室的后代,史稱“公族”。這些公族子孫與掌權的公室互相爭權奪利。二是異姓卿大夫與公室的爭斗。
在春秋列國以卿大夫為代表的私家與公室的爭斗中,魯、齊、晉三國最有代表性。春秋時期的魯國由公族執政,私家勢力的代表是季氏、叔氏、孟氏三家,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后代,史稱“三桓”。三桓趁內亂之機擴大自身勢力,在各自封地內修筑城邑,并以此為據點操縱魯國政局,出現了“公室卑,三桓強”的局面,最后完全控制了魯國,歷史由此進入戰國時代。
春秋中期以后,齊國異姓貴族田氏崛起,逐漸取代公族而主國政,最終奪取了齊國的政權。至于晉國,其公族勢力在春秋前已退出歷史舞臺,卿大夫是異姓貴族,他們逐漸掌握國家政權,并最終使晉國分為魏、韓、趙國,史書稱為“三家分晉”。
春秋時期出現的公室與私家斗爭說明了什么?這說明西周的政治體制與社會生產方式發生了矛盾,這一矛盾越來越尖銳,必須改變政治體制,使之符合社會生產發展的要求。因此舊的宗族統治趨于滅亡,而新的官僚政治應運而生,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過,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宗族統治的影響沒有也不可能徹底消失,它的因子附著于新的官僚政治體制之中,而君主的世襲制仍然以血緣關系為其基礎。
春秋時期私家的力量逐漸壯大,這與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的變革有著密切的關系。
商代和西周稱為“青銅時代”。青銅鑄造代表了商周手工業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戰爭是商、周社會最重要的兩件大事,青銅鑄造主要為此服務。商代的青銅,除了少量用來制造生產工具外,大多數用來制造禮器和兵器。在西周的手工業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銅工業。西周時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一般將古代生產工具發展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在中國歷史上,青銅器始終未能取代石器成為主要生產工具,而鐵器廣泛使用后,石器工具便很快退出了歷史舞臺。這是因為鐵工具堅固銳利遠遠超過了石器和青銅器。春秋時期鐵器有很大發展。歷史文獻中的“鐡”(鐵)字最早見于西周春秋之交。有一篇記述秦襄公(前776—前764年在位)出獵的詩中有“駟鐡孔阜,六轡在手”的名句,意思是說秦襄公打獵時乘著四匹黑色大馬駕的車,手里執著六條韁繩。這里的“鐡”字即“鐵”字,用以形容馬的毛色。戰國中期和后期已普遍使用鐵器,這從一些考古發掘中可以看得清楚。鐵農具的使用提高了開墾土地的能力,便于深耕細作,促進了農業發展。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不僅開墾的土地面積擴大,而且使家庭生產成為可能,一家一戶小生產的發展要求沖破宗族的束縛。加之當時連綿不斷的戰爭,以及土地分配、工商業的發展,促使中國歷史向統一國家的方向發展。戰國時期魏、楚、齊、秦、韓、趙、燕的社會改革運動就是上述要求在政治上的體現。例如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就是值得注意的歷史事件。商鞅師從魯人尸佼,尸佼是一位“兼儒墨、合名法”的雜家,有廣博的知識。法家代表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兩次變法,一次始于公元前359年,一次始于前350年,包括改革土地田畝制度、普遍推行郡縣制、遷都咸陽、獎勵軍功、統一度量衡、改革賦稅制度、革除戎狄風俗等。變法并不平靜,斗爭激烈。孝公死后,商鞅受到車裂(五馬分尸)的酷刑。但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戰國前期列國中有秦、齊、燕、楚、趙、魏、韓七個強國。越國疆土雖大,被楚削弱,在戰國歷史上不占重要地位。還有一些小國,包括在今山東境內的魯、莒、鄒、杞、滕、薛;在今河南境內的鄭、衛、曾;在今河南、安徽交界的蔡;在今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四省交界的宋國等。歷史的發展趨勢,是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至于誰能統一,那就要取決于誰的社會變革取得的成果最多、社會生產力更活躍。
戰國時期之所以有七雄并立,并非偶然。七國中的趙、魏、韓、齊四國由春秋時晉、齊兩國卿大夫執政發展而來,對宗法傳統破壞得比較徹底,秦、楚歷來沒有嚴格的宗法傳統,燕國宗法傳統保存最多,在七雄中最弱。魯、鄭、衛、宋等國,歷來宗法傳統嚴密,春秋末執政的大夫又都是公族,宗法傳統未受到多大沖擊,它們進入戰國時期后,國力積弱不振。由此可見,只有變革舊制度,才能為歷史的演進創造必要的條件。
戰國后期社會變革引起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當時,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社會的兩個基本階級。地主階級占有土地和部分占有勞動者人身,剝削勞動者的剩余勞動,逐漸成為社會的統治階級。地主階級來源于四個方面:1.分封貴族轉化為地主,他們擴大私田,成為地主階級中最早的一批成員;2.官僚和軍功地主。他們是列國官僚和軍人,得到國君賞賜的土地而成為地主階級。舉例來看,前面已提到秦國商鞅變法,其中有一重要的內容,這就是軍功爵制,有這樣的規定:凡在戰爭中建立功勛的奴隸可以獲得解放而編入戶籍,貴族和平民可以受領田宅戶口,成為地主;3.商人和高利貸者,他們經營商業和放高利貸發家后,通過貿易關系兼并土地,轉化而為地主;4.平民上升而成為一般地主。他們開墾私田,加上買進少量土地,得以剝削農民,過上優裕生活。
農民階級由自耕農、佃農、“庶子”和雇農組成。大批自耕農從舊時的庶人、國人轉化而來。所謂“男耕女織”的古老傳統,基本上是自耕農的寫照。耕織相結合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基礎,在秦商鞅變法時才形成,后來在秦漢之際的歷史文獻中才有明白記載,如:“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耕之為事也勞,織之為事也擾,擾勞之事而民不舍者,知其可以衣食也。”后世史書所說的“食貨”,即指耕織相結合的小農經濟而言:“食”指農業生產,“貨”指家庭手工業。
再說到佃農,他們是從自耕農中分化而來的。部分自耕農因不能維持生活而賣掉土地,流落他鄉,租佃地主之田。至于“庶子”,因為沒有準確的名詞,只好沿用歷史文獻來解釋。從秦國法律可以看到這樣的規定:將農民獎給有戰功者作為“庶子”,他們每月一般要為有戰功者服役六天。農民最低層者稱為雇農,也叫“庸夫”、“庸客”,他們是完全失去土地又無固定主人的農民,或者流入城市成為“庸保”、“市傭”,生活沒有任何保障。
在地主和農民兩個基本階級之外,還有工商業者和奴隸。工商業者從官府分離出來,成為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戰國時期官私奴隸數量不少。官府奴隸主要來源于罪犯。因為犯罪被罰為奴隸的,《秦律》稱為“隸臣妾”,終身為官府服役。戰國時的奴隸仍然可以像物品一樣被贈送、買賣,用奴隸殉葬的現象仍然存在。不過,從戰國時期社會階級構成的主流來看,中國歷史開始跨進了封建制社會。
戰國時期是一個歷史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在社會各方面都有開創性建樹,也是學術文化繁榮的時期。“諸子百家”各個學派的流傳分布帶有其地域的特點:儒、墨以魯國為中心,而儒家傳播于晉、衛、齊,墨家則向楚、秦發展。道家起源于楚、陳、宋,后來流入齊國。楚人保留著比較原始的“巫鬼”宗教,對齊、燕有影響。后來陰陽家在齊國發展起來。法家主要源于三晉。如果說在春秋時代文化中心偏于鄒、魯,戰國時代的文化已無此種局限,各國文化交流蓬勃開展起來。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表面還遵循“尊王攘夷”“禮”為上,戰國時各諸侯國群雄并起,已經不管什么王不王禮不禮了,弱肉強食占主流

轉載請帶上網址:http://yadikedp.com/posjitwo/140961.html